首页 > 返回列表

读三国演义有感


  《贞观政要》中说:「玉虽有美质,在于石间,不值良工揣摩,与瓦砾无别。」的确,一块未经精心雕琢的璞玉,和碎石瓦砾堆在一起,是看不出什么差异的。《三字经》说:「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义。」一块美玉,如果不去雕琢它,只不过是一块璞玉,从表面看,

  和普通的石头一样。只有经过了能工巧匠的揣摩,去瑕存瑜,能力成为一件有用的美器,浮现本有的美质;而一个人,不管天资如何聪慧,不经过良师的教导和自身的尽力学习,也难以明确做人处世的道理。

  古代的《琢玉图》,展现出玉器的雕琢进程,要经过审玉、开玉、磨?、上花、打钻、打眼等十几道工序。在切、磋、琢、磨之前,雕玉工匠还要重复地视察玉石,尽力发明其中储藏的天然美感,然后能力开端量料取材、因材施艺。因为玉料一旦切开就不能重来,所以要慎之又慎。

  玉的纹理非常细润,治玉时须要加倍的仔细。顺着玉石的纹理去揣摩、雕刻,就不会损坏它天然的质地。如果逆着它的纹理,玉石就会被破坏。常言道:「它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」琢玉不能用刀刻,而是用水和金刚砂,经过铡、錾、冲、压、勾、顺等工序,最后再过细地把它磨光,能力得到一件光荣夺目标艺术品。由此可见,琢玉,是匠心独运而又十分谨慎的技艺。

  教导和琢玉是非常类似的进程。

  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每一个孩子都是待琢的璞玉。在琢玉之初,要非常当心谨严地审玉,开玉。以免损坏玉体,保存它天成的润洁俏丽。教导之初,也是如此。真正英明的父母和老师,在孩子心性非常纯粹的时候,要注意避免孩子受到不准确思维言论和行动的影响,免得他们幼小的心灵被染污。给予他们的应是长养善心、善念、善行的教导。

  老师怀着开琢美玉的心情,用无比的爱心和耐烦,来引诱和启示学生,使之能展示出本性中的真善美慧。教导他们,待人处事以仁爱居心,造就温良敦厚的性格。

读三国演义有感

  引诱他们,透辟地学习实践义理,言行一致,如玉般不虚假,不矫饰,表里如一。

  教孩子学习玉一般纯粹温厚的品德,则在与任何人相处时,都能做出值得人们称赞效仿的事,形成「言满天下无口过,行满天下无怨恶」的广远智慧。

  以刚正不阿,威武不屈的豪杰业绩沾染孩子。造诣他们宁损身命,终不为劣的玉般的勇气。

  视察玉的断面,虽有棱角但不伤人。教孩子要像玉一般做人做事有原则,但不会损害他人,内方外圆,善修己行。

  同时,一个好老师在施教的时候,也要如同审玉一般,静心视察每一个学生,长养他们的长处和优点,赞助战胜他们自身的瑕疵,孔老夫子就是这样因材施教的范例。在《论语》中记录,子路问孔子:「请问夫子,听到一个道理,马上就去做吗?」孔子说:「有父亲兄长在,你怎么可以听了就做呢?」可当冉求也问同样的问题时,孔子的回答是:「听了马上就去做,不必请示父亲和兄长。」子路、冉求的问题雷同,孔子的答复却不同,引起了另一个学生公西华的困惑,他就向老师请教为什么。孔子对公西华说:「冉求的性情比拟抑退,所以要对他加以引诱推动。而子路性情比拟浮躁,一办事就想兼办两人的事,所以要抑退他。」

  因此,父母师长要擅长视察学生的特色。例如灵敏的学生反响快,却往往流于草率,要教他们稳重含蓄;对迟钝些的学生,要启示他的自负,补上他的不足;脆弱的,多勉励他尝试,使他大胆起来;坚强好胜的,拓展他成人之美、与人为善的心量。《礼记·学记》中还提出:教导的艺术,在于老师的态度平和,对学生引诱而不牵强,使学生容易亲近;鼓励而不压抑,使学生全面发展;启示而不径直表达,给学生以思考和体悟的空间。

  在琢玉的时候,用的是水和金刚砂。这二者正是为师者的很好写照。水就像老师的心,善利所有的学生。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曾说过:「有二种人不会嫉妒你的造诣,他们就是父母和老师」。金刚砂比玉要坚密,就意味着为师者应有更高的「学为人师,行动师范」的德能,用自己的身教,真正激动启示带动好学生,所以说老师要不断深刻经典、义理,在人品上扎扎实实地落实,在道德修养上晋升自己,能力到达正己化人的教学成效。这也是我们常说的「上所施,下所效」的教之真意。

  因此,教学相长对师生来说都是难得的晋升机遇。教,就像雕琢精巧的玉器一样,功夫越做越细,须要锲而不舍的爱心和毅力。学,就在经受一步步的揣摩之间,让德行能力日益的光洁圆润。「言念君子,温其如玉」的后生们,就在老师「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」的教学中,造诣了。这是家国的幸事。

读三国演义有感

  其实,每个人都是一块玉,让我们在日常人事环境的大课堂中,经过不断地揣摩光洁自己,让内在的仁善、智慧、义勇和方正显露出来。

更多精彩内容

上一篇:

下一篇: